专业性、开放式、国际化的财经教育出版机构
首页 >> 图书中心 >> 图书详情

企业内非正式组织深化规律研究

  • 丛 书 名

    财经学术文丛
  • 作   者

    :刘楼
  • 定   价

    :¥24
  • 译   者

  • 版   次

    :1-1
  • I S B N

    :978-7-5654-1204-2
  • 开   本

    :32
  • 出版时间

    :2013-06-01
  • 页   码

    :206
严正声明:我社网站提供的教学资源仅供教师会员下载后用于教学需要,严谨私自传播、用于商业用途。凡有侵权行为的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必须立即停止侵权并对其因侵权造成的一切后果承担全部责任和相应赔偿,否则我们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经济和法律责任。
天猫旗舰店购买淘宝购买当当购买
本系列其他图书

多元战略维度下新疆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定价:26元

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与战略
定价:24元

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
定价:18元

基于政治干预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来自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解读
定价:24元

税收筹划经济分析
定价:25元
本专业其他图书

世界经济概论(第四版)
定价:32元

社会保障学(第四版)
定价:30元
内容简介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将交易成本引入非正式组织的研究视野。非正式组织是降低组织成员之间社会交易成本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特别是在正式组织制度弱化、产权不清晰的环境中,非正式组织很容易成为争夺产权的手段。在委托与代理异化的国有企业里,在垂直方向上的非正式组织容易以低交易成本获得组织利益,在水平方向上的非正式组织则容易以低交易成本来维护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利益。在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中,非正式组织以较低的交易成本促成了产权的明晰化,并实现了两权分离。为了达成绩效目标,非正式组织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能力取向会代替关系取向。
组织研究的视角从正式组织到非正式组织、从结构化组织到网络化组织,其逻辑过程实际上反映了组织从"秩序性交易"到"能动性交易"的转变过程,即组织从"秩序性主导"向"能动性主导"的演变过程。正式组织实际上是"秩序性交易"的集合,而非正式组织实际上是"能动性交易"的集合,其最终目的都是节约交易成本,扩大组织成员个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演变的过程除了这种功能性驱动外,知识、信息、学习、组织场等的变化是否也是共同作用的因素,这是本研究未来的方向。
本书是在笔者的博士论文--《企业内非正式组织研究》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主体内容与博士论文基本一致。完整的研究应该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同时进行。非正式组织研究的微观层面是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非正式组织结构的中心性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这就是笔者的另一本著作--《组织内社会网络、结构中心性与工作绩效》的主题。非正式组织研究的宏观层面是研究非正式组织的演化,这是本书的基本内容。由于时间的限制,当时的博士论文主要研究了宏观层面,博士毕业以后才研究了微观层面。但是,笔者总是感到宏观层面的研究并未到位,一直想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由于工作紧张,要挤出时间、静下心来还真是不容易,因此一直拖到现在。即便是对于本书而言,其内容也未及进行很多修改,主要是在结构、规范和数据更新等方面下了一些工夫。加之笔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有疏漏,敬请各位读者指正。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导师吴能全教授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章节目录
  第1章 导 言 6
1.1 研究背景 6
1.2 研究问题 10
1.3 基本概念界定 14
1.4 研究目的、方法与内容 19
第2章 文献回顾 23
2.1 交易成本理论与制度变迁理论 23
2.2 非正式组织理论 28
2.3 社会资本理论 34
2.4 对话点、理论的拓展与研究框架 41
第3章 非正式组织的形成与演化机理 47
3.1 社会交换与非正式组织 47
3.2 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博弈分析模型 52
3.3 交易成本、社会资本与非正式组织演化 56
第4章 环境不确定性、任务复杂性与非正式组织的演化 63
4.1 环境不确定性与非正式组织的演化 63
4.2 任务复杂性与非正式组织的演化 68
4.3 案例分析:三易地产公司的非正式组织研究 72
第5章 制度因素与非正式组织的演化 81
5.1 制度因素 81
5.2 正式制度弱化与非正式组织 88
5.3 经济体制改革:产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92
5.4 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异化与非正式组织的演化 98
5.5 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非正式组织的演化 108
5.6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主管亲信差异比较 114
第6章 政策性建议与非正式组织管理策略 124
6.1 关于国有企业的政策性建议 124
6.2 非正式组织的管理策略 129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135
7.1 主要结论 135
7.2 贡献与不足 137
7.3 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41
索引 148
有事Q我!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