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开放式、国际化的财经教育出版机构
首页 > 书评书摘

一本走心的书

时间:2014/9/10 13:35:03 浏览次数:4211 打印

    大约1988年前后,当时从事社会学研究的齐善鸿教授抱着对《道德经》的好奇心,想从这部书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人生秘方,开始阅读《道德经》。读懂《道德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光是书中的生僻字,要认全也需要不少时间。多少次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从读了没感觉到自以为有所觉悟,从怀疑到追随,从痴迷到践行,在执着中,齐教授和《道德经》结下了不解之缘。二十多年过去了,在老子的千年圣域穿梭,从给野性拴上笼头的初级阶段进入到心灵寂静的皈道状态,从为名利所奴,到今日可以在很多时候做名利的主人,齐教授的惊人变化令周围的人感叹、羡艳。于是,在他们的期许中,齐教授撇开诸多顾虑,将这二十年间的品道、悟道和修道所得悉数道来,用真心、真情为读者奉献了这本走心的书。

    齐善鸿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弘扬优秀的国学文化,他拥有的跨学科(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哲学、国学等)教育背景给了他别人无法企及的视角和感触。在《人生密码》一书中,齐善鸿教授通过“原文”、“译文”、“注释”、“本章主旨”、“品道”和“悟道口诀”六个板块的内容设计,结合自己的真践履、真体会,用“心”注解《道德经》八十一章的内容,把道学的发展脉络会于心而形于笔,让高深莫测的道家思想在读者的眼前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丰满,帮助读者用“心”体会《道德经》的思想精髓,为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指导。

    一、无限世界与有限人生

    有句老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的吗?老子告诉我们,眼睛的能力是有限的——看得到眼前,看不见未来;看得到前面,但不能同时看到背后;看得到现象,看不见本质;看得到视野之中的,但其实我们连视野之中的存在也只能看到一小部分,视野之外的就更不用说了。世界这么大,人的能力却这么有限,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实在算不了什么。所以,人的谦卑是一种尊重客观的基本态度,我们的傲慢是无知造成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因为知识和科学而狂妄自大了。看看那些真正的大师,看看他们那份谦卑和随和,我们就知道一个人真正进入到智慧领域会变得如何可爱而可敬。

    二、万物灿烂与回头悟道

    大道至简,万事万物皆源于一个基本的规律,这就是统御着世间万千变化的“道”。人眼中的世界只是我们看到的世界,它是内心的体现,以什么样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以什么样子展现在我们面前。正如英国作家萨克雷所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 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只有修行悟道,破除主观幻觉,那个最简单的世间万物的真相才会呈现在眼前。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

    三、红尘成就恰是人生考题

    每个人都追求个人成就。有的人吃苦耐劳,相信付出总有汇报;有的人投机取巧,剑走偏锋,最后下场堪怜;有的人甚至不择手段,害人害己。而人一旦有了成就,通常就会飘飘然起来。假设有一个天平,一端放着我们生命的价值,另外一端放着我们所谓的成就,生命的重量就会被称量出来:高尚的人,取得成就时格外低调,于是,生命的价值就会被高高托起;庸俗的人,则会因为一点点成就而高高在上,于是,生命的价值就被抛入谷底。想想我们自己,我们的成就是否足够大?我们的表现是傲慢还是谦卑?我们生命的价值是高尚的还是庸俗的?这样想一想,便不会晕乎乎、飘飘然了。

    四、破除私心,关爱他人

    在生活中,人们做事情总是先想是否对自己有好处。有好处就用力做,没好处就敷衍做。其实,“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读过《道德经》就会明白,那些不为自己私利的人,不会有什么损失;那些一心谋私利的人,多半会落个鸡飞蛋打。看看那些悟道的人,他们的一切意念和行动都充满了博爱和奉献,他们也都得到了圆满的人生。人生在世,难逃爱恨。人们总是爱那些爱自己的人,恨那些恨自己的人。而对于恨自己的人,却很少有人去想原因。若这种消极的情绪主导了人生,这个人怎么可能有幸福可言。阳光照耀香花,也照耀毒草。“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不管他人是否爱自己,自己都要爱他人;不管他人是否对自己有用,自己依然要关爱他人;即使是他人恨自己,自己还要爱他人。人生真的不需要那么复杂,对人好就够了。对人好的能力和对人贡献的价值以及在面临竞争时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这是一个人有所成绩的关键所在。

     所谓“上善若水”,圣贤的品德和智慧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助其成长;安于卑下,静默深远;从容守信,大爱无私。做人、处事、从政,不与人争,不与物争,不与事争;从善如流,随缘而安。这是大智慧,它揭示宇宙的运行规律,指出合理的生存方式,教导我们保持谦恭的态度。品味齐善鸿教授的《人生密码——心解〈道德经〉》,于个人、于社会,都会大有裨益。

有事Q我!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