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开放式、国际化的财经教育出版机构
首页 > 新闻动态

以出版助力中国碳交易研究和实践

时间:2019/3/27 11:13:54 浏览次数:1187 打印



绿色金融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碳金融机制是绿色金融的核心内容,发展绿色金融必须要首先考虑碳金融机制的研究。碳排放权是有效控制碳排放的手段,中国对于碳交易的研究和实践正处于“攻坚”阶段。在这一背景下,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编著的《支撑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机制研究》恰逢其时,幸即付梓。

《支撑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机制研究》是2017年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项目,该书在观点上拔新领异,提出对未来碳金融市场监管的核心目标;在出版形式上推陈出新,利用二维码和可视化数据技术让可读性进一步增强。从内容到形式,二者相得益彰,一扫以往学术出版的刻板沉闷,也为主题出版形式的多样化和立体化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1.内容结构的合理设计

全书以欧盟碳交易系统(EU ETS)为代表的配额交易系统和以清洁发展机制(CDM)为代表的项目减排交易系统为分析目标,探讨了我国在发展统一的国家碳金融市场进程中,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中国的统一碳市场机制的问题。作者系统地梳理了碳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追踪了碳市场的形成过程、特点与发展形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旨在有效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完整的、清晰的碳金融体系分析框架,并阐明碳金融体系有效运作所依赖的制度化机制与技术基础,从而为评估、引导我国碳金融市场建设提供了系统的政策建议和改进方案。

全书内容丰富,碳排放权交易、碳市场的设计、碳市场金融化、企业碳资产管理、碳交易市场调控手段等众多内容被作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层层推进,为读者展开了中国碳金融机制理论研究成果的画卷。

2.观点鲜明,拔新领异

作者从碳排放交易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演进入手,梳理了各国碳市场金融化的过程,重点分析了碳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及其调控手段,提出中国建立碳金融市场监管的核心目标是: 1)保证有效的交易和定价机制;2)避免欺诈和价格操纵;3)平衡信息透明度与保密性。

为了支撑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本书提出:碳金融市场的政策规范要始终关注我国与全球各经济体减排效果的可比性问题:构建完善的碳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和监管框架;应进一步扶持我国第三方核证机构的发展;推动产权交易所的金融化改革和金融创新;鼓励碳资产公司走出去战略,并培养本土的碳信用评级和服务。

二、推陈出新,相得益彰

1.创新形式,立体出版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本书文献较多,引用的图片和数据也很多。例如,在分析2015年不同项目类型碳信用额度市场份额占比时,仅图例就多达二十多种,二十多种图例就需要二十多种颜色进行区分,过多的颜色,尤其是过渡色很难在纸质图书上体现。即使使用铜版纸彩页插图,小开本图书的空间也难以容纳多色、多数据标识的大图。为了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在不增加成本的条件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将书中的数据量庞大的可视化数据通过二维码活灵活现地呈现给读者。通过二维码,图书做到了线上线下的融合,将书中的内容多样化、立体化地呈现给读者,既降低了成本,又丰富可读者的阅读体验。

2.二维码技术和可视化数据技术在主题+学术出版中的具体应用

《支撑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机制研究》属于典型的主题出版+学术出版。主题出版物多给读者以高处不胜寒的印象,让人觉得理论枯燥乏味、深奥难懂,而学术出版与身俱来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也会给人一种置身象牙塔中高高在上的感觉。本书的一大亮点就是利用二维码技术和可视化数据技术让内容活起来、动起来,实现了内容架构和呈现形式的完美结合。二维码技术和可视化数据技术的组合使用,让枯燥的数据变得生动,让严谨的学术观点变得容易理解。如此一来,也给了读者更多的选择:只需要了解内容和方向的读者可以以读文字为主,略过二维码;需要进一步做研究和数据挖掘的读者,只需要用手机或者ipad轻轻一扫便能看到可视化数据彩图,数据和标识的细节可以轻松辨识,让读者获得连续、完美的阅读体验。

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在融合出版的浪潮中,一本好书也不能仅仅依靠精彩的内容获得“满堂彩”。把新技术运用于“高冷”的“主题+学术”著作的出版是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一次有益尝试,相信这顿“大餐”既好吃又好看。


(作者:刘佳    本文发表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9-01-08,发表时有删改。)

有事Q我!
X关闭